第25章 闲来居乡里(八)-《宰执天下》
第(2/3)页
正思忖着,吕惠卿脚步一停,已经到了崇政殿的殿门前,让阁门官入内禀报了,就在门前等着通传。
赵顼此时正看着河北东路转运判官汪辅之的奏章,听到吕惠卿受招而来。命其入殿后,便拿着这份奏章对他问道:“吕卿,汪辅之的这份奏章,但言文彦博至大名之后,只知邀客饮宴,公事从无一顾,不知你说该如何处置?”
在赵顼身边久了,虽然天子只是拿着奏章来询问,吕惠卿还是听出了他话语中的倾向。明白了赵顼的心意,他就知道该如何回答。拱手回道:“回陛下的话,以臣之愚见。元老重臣,不当以琐事拘之。若以汪辅之奏疏为是,恐有失陛下优待前朝元老之本意。”
吕惠卿的回答,赵顼很是满意。不以政见有别而籍故倾轧,能秉公直论,这才是纯臣。
“正是此理,汪辅之不知朕意,掇拾元老细故,不可留于原任。”亲提朱笔,在奏章上几笔写下判语:“以司空旧德,故烦卧护北门,细务不必劳心。辅之小臣,敢尔无礼,将别有处置。”
转过来,吕惠卿却又帮着汪辅之说起话来,“不过汪辅之也是忠于国事,虽不明陛下之苦心,也不便责之过甚。”
“自是如此,着中书将其择地迁转便是。”
优待元老归优待元老,赵顼知道从道理和法规上,汪辅之做得并没有错。要是严加惩罚,日后谁还敢监督那些老家伙?将汪辅之调离而不是贬官,也能让元老重臣们明白,国事不是由着他们乱来的。天子可以优抚他们,但他们也得自重才是。
将汪辅之的奏章放下来,赵顼问着吕惠卿:“吕卿,祈雨之事可定下了?”
赵顼所问,正是吕惠卿近日来此的目的:“前日辅臣祈雨,至今雨水未至。以故制,当遣辅臣于东郊筑坛,再行祈雨。”
“不须朕亲自来?”
今年春时,雨水不定,田间小麦急需灌溉。所以在三月三,赵顼亲自至后苑华景亭粉坛祈雨。而从第二天的三月初四傍晚开始,便连着两天下了一场透雨。赵顼有了此番成功,也对自己信心大增,今次也想大展一番身手。
可吕惠卿从来不信天人感应一说,不过是董仲舒弄出来骗皇帝的招数。虽然在《尚书》和《春秋》中,也有提及,但正经儒门中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件用来震慑天子不可胡作非为的工具而已。当然,有需要时,也是用来攻击占据高位的政敌的好武器。可有几个会当真相信的?
天子如今要亲自祈雨,一次撞上大运,不代表两次三次还能撞上,还是悠着一点为好:“伏旱虽重,幸而不在农时。若是秋来待耕时节还未有雨,那时陛下再祷于上天不迟。”
吕惠卿如此回覆,赵顼想了想也便做罢。夏天的田里虽然还有些作物,但毕竟不如作为主粮的小麦那般重要。现在去祈雨的确有些不合适,如果到了入秋后还是没有雨,再去不迟。
此事放到一边,先等着下面宰辅们求雨的结果,赵顼顺道问起另一桩事:“经义局的情况如何?”
“已经渐有所成,十月之前,当有回报。”吕惠卿胸有成竹的回道,《诗》《书》《礼》三经新义,其实早在经义局成立前就已经编写了大半,现在只是在修改而已,但话不能照实回覆,“这也是陛下重视此事的结果。如余中等新科及第的进士,被陛下置入经义局后,都不敢怠慢,为此而竭心尽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