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1778年六月,拉西元帅指挥的易北军团在奥地利边界的一处丘陵地带突然遭遇腓特烈的主力大军,双方立刻摆开警戒阵势,同时派出斥候刺探地方情报。 对面的奥军做出守卫的姿态,奥军将四百多门大炮集中在左翼一处小高地上设立的炮兵阵地上,大约有一万多的骑兵护卫着这些大炮。而中路和右翼则是传统的线列步兵,后方大约有四千多的胸甲骑兵和一万人左右的预备队。 普鲁士全军有五百四十六门大炮,两万三千的骑兵其中一万是胸甲骑兵,以及四万五千的线列步兵。 腓特烈决定命令让斐迪南亲王率领一万骑兵和两万的步兵东渡易北河,从北面进逼奥地利军团,两路都以奥地利军团为目标,实施钳形攻击,尔后切断奥军的后路,并把它合围并歼灭在此地区。 为了执行这一计划,斐迪南亲王率领军队悄悄地向易北河方向转移。六月六日,普军击溃了守卫易北河的零散奥军,上游架起了浮桥,渡到了易北河南岸。而在此期间腓特烈大帝命令部队与奥军进行小规模的接触战,用以迷惑奥军,而大部队则是用铲子,用手边的一切工具来挖掘威廉教给他的一种叫战壕的东西。对面的拉西元帅在接到易北河失守的消息后立刻明白了腓特烈大帝的用意,他立刻下令全军准备决战。 当第二天凌晨,腓特烈发现对面的奥地利人不再被动的防守而是全军出动了,腓特烈明白敌人已经上钩了,腓特烈深信就算是在奥军的猛攻中,他也可以坚持到斐迪南的军队抵达战场。 腓特烈命令普鲁士军队进入一线阵地,普鲁士的阵地上被挖成了一个大大的回字形战壕,为了适应这个时代落后的燧发枪,战壕挖的十分宽,为的就是能够容纳三排人能够前后交替射击,而深度则是到胸前以便依托战壕射击。 但是在对面的奥地利人看来却是十分的怪异,只见对面的普鲁士人好像兔子一样,只露出了一个大大的脑袋和脖子,别的都看不到更别谈瞄准了。 拉西元帅果断下令炮兵开火,听到拉西元帅的命令,四百门大炮轰隆隆的奏起了协奏曲,只是怪异的是炮兵的准头十分的差劲。其实也不能怪炮兵的准头差劲,那个时代的各国用火器可没有膛线什么的,再加上战壕虽宽,可是瞄准很苦难,前后都是土地杀伤不了多少敌人啊。 拉西听到汇报后,觉得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他命令将大炮抵近射击,以增加杀伤。但是就在他下令的时候回字形战壕中间阵地上的普鲁士大炮开火了,普鲁士的大炮可没有那样的顾虑,就在双方大炮发威的时候,双方的士兵夜进入了射程。以当时的火枪来看射程在300米左右,但是奥地利人愣住了,普鲁士人在战壕后面,他们不好瞄准啊。 相反的是对普鲁士来说,奥地利人简直就是最好的靶子,一轮齐射依托着战壕比他们站着射击时可精准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