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安陵堡危机-《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但是这样的结局,却不是张明所期望的。
是的。城墙是有防水功能的。有时间可以将城墙当做堤坝。南方很多城墙都在洪水之中保护了百姓。但是城墙毕竟是城墙,不管什么样的城墙都承受不住洪水泡上几年。
更不要说,安陵堡根本没有想过泡在水里还是什么样的。
一旦安陵堡进水,安陵堡储藏的粮食都没有地方放,更没有种菜的空间,不要说守数年了,守几个月都是问题。
张明是想过战死在安陵堡。但是决计不是这样的死法,更不要说,敌人已经绕过了安陵堡。守安陵堡已经毫无意义了。
张明思来想去,用城中选了十名死士,让他们想办法突破重围,去给后方送一封书信。张明这一封书信,并没有直接求援,而是将安陵堡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只是说死守安陵堡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请求下一步命令。
只是,几十万大军将安陵守的密不透风。张明即便选出最厉害的死士,又怎么能穿过层层的防线。
于是这一封书信,很快就到了傅友德的手中。
傅忠之死,对傅友德还是有一些打击的。本来傅友德的头发还有一些黑色的。但是得知傅忠自杀之后,傅友德将自己关起来,沉思了整整一天一夜,出来之后,所有人都发现,傅友德的头发都白了。
很多人都担心傅友德因为这一件事情,发脾气。甚至迁怒其他人。但是傅友德与所有人预料的相反。傅友德反而变得更加和蔼可亲了。
对身边的人态度更好了。
盛庸作为傅友德征讨云南的部将,在这一次整军之中,被傅友德看重,带在身边调教。
盛庸的提拔,也代表着傅友德无奈。
傅友德以超出寻常人的目光看出来了未来的军事变化,并积极的推动军事改革。但是问题是,南京大多数将领都没有这个想法。如果这些将领不能庸将,反而好了。恰恰相反,因为朱元璋没有大开杀戒,朱允炆麾下有一系列元老宿将,一个个都有辉煌的履历。他们对于大明原本的军事体系之中,都是非常能打仗的。
只是可惜,这些人之中有学识的人很少。大多都是跟随朱元璋从草莽之中杀出来的。这些人打仗的本领,并不是谁教的。而是从一次次惨败之中学习的。
让他们用这种办法去学习新战法,新技术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过时了。与大明原本的军事体系一样。
但是问题是,在大多数时候,过时的人永远不会说自己过时的。
他们并不承认傅友德的改革的必要性,反而觉得傅友德是为了自己的战败找借口。甚至纷纷寻求取代傅友德的可能性。比较他们觉得,大家都是开国侯爵。傅友德的资历比他们浅薄多了。不过一降将而已。傅友德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