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怪异! 非常非常的怪异。 张良坐下来四处打量着这个刚刚回暖就开工的村子。 这个村子并不大,只有一百多户人,也就三四里的地的范围,每一家都有篱笆木桩的院子。 如果按照他们一路所过见到的咸阳的情况,距离咸阳城一百多里地的骊邑,最起码是处于一种爹不亲娘不爱的状态。 再加上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消除了魏秦之间的阻隔,骊邑的地理位置也下降了很多。 因为在渭水南岸的缘故,有船运,这才让骊邑有了生气。 但这种生气,一眼望去全是贫穷。 是一处贫民与奴役罪囚居住的地方。 这也直接导致马台里根本不可能如咸阳城附近的乡里一样,在身份地位等方面都被视为内史的手中宝。 这是醒目可见的,这样的治理也是合理的。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乡里,现在却成了他见过的最富有的里。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着怪异。 “此事说来长,也不长,也就是两个月前事情。” 叫马三的小伙子也跟着坐在长桌旁,乐呵呵的道:“这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砸在我们马台里的头上了,没办法,穷了一辈子,也该我们马台里的过个好日子了。” 张良捧哽的问道:“怎么说?” 马三笑了笑,道:“此事听说啊,还要从两个多月前,大律令和县令老爷去频阳找煤炭说起。” “我也是听说的啊,听任事的官差流传,大律令给县令老爷讲什么经济之道。” “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说是不能再以粮食为俸禄,更不能以粮食进行交易。” “咱也不知道,这都是后来打听的。” “但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县令老爷就给我们马台里,一人发了五百钱,咱一家十七口人,你猜猜发了多少,足足八千五百钱!” “真正十四金,半镒金,就那么扔给了我,让我……额,不对,是让我家拿去花。” “不用偿还,送给我们。” “不仅我们家,我们马台里一百一十二户,每个人,县令老爷都发了五百钱。” “你大概还没有听明白,没错,只要户籍在我们咸阳骊邑乡东山亭马台里的人,无论老人小孩青壮男女,按人头算,县令老爷给我们一人送了五百钱。” “并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这些钱,就是我们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听明白了吗,没听明白咱再说一遍。” 马三撸着袖子非常豪爽豪饮一碗酒道:“一人五百钱,县令老爷给我们发的。” “嘶!” 瞅着马三张狂的样子,听着马三豪爽的言语,一个桌子旁坐着的众多儒生们,一个个两眼直勾勾的盯着马三,盯着还在营造之中的马家里,盯着一个个忙的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里民。 麻了! 张良也麻了。 陆贾也麻了。 要不是马三撸着袖子重复说了几遍,他都以为他听错了。 在秦国一统天下,统一货币之后,天下货币以秦半两为准,然而因为是新币,处于一种严重不足的状态,这导致秦半两的质量出入不小,但这都不是重要的原因。 重要的是,三钱一斗粟米,十钱十梁木,一匹长八尺的布十一钱。 这个价格比起昔日齐国来说,物价是极低的。 而这也就意味着秦半两十分的珍贵,一钱可以购买很多的东西。 这就难以想象了。 一人发五百钱,对一个普通的农户之家,是三四年的用度。 更何况,还是按人头给钱。 “为什么啊?”张良忍不住的问道。 “是啊,为什么啊,县令为什么要给你们发钱?”陆贾也是忍着凉气问道。 “这平白无故的,官府给你们发钱,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一众儒生也是极其震惊的问道。 “具体原因嘛,咱就不知道了啊,不过我刚刚不是说嘛,大律令给县令老爷讲了什么经济之道,县令老爷就给我们发钱了,不过,管球子,你看看我们……”马三根本就不管的指着雄阔的营造地道: “我们拿到这些钱之后,大家分出来了一部分,买了五头耕牛,这样不仅我们不用再向亭里借,还能给别的里租牛。” “然后我们各家都把米缸粮缸填满了,又各家购买了铜头农具。” “这花下来一看,各家的钱还有很多啊,实话跟你们说,我们也害怕县令把钱又给收回去,所以恨不得全部花完。” “于是我们就全里一起逛了一趟咸阳城,买了很多的布料,可细细算下来,觉得还是多,就买了官人们穿的绫罗绸缎,再加上锅碗瓢盆这些。” “可还是多啊,我们就寻思着,这村里的房子也盖了有二十多年了,风吹雨打的,不少房子的墙皮都掉了,有些还漏雨修修补补的,有钱了,盖新房子啊。” “这不,木头是我们自己进山砍的,各家的砖是一百钱买来的,糯米咱寻思着就算了,就一个墙用什么糯米啊,就用了泥浆,劳力咱们自个儿也是一个顶两的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