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礼书》大秦的礼书-《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第(2/3)页

    纸张在宣传大院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纸质的书籍且堪称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书籍也不是什么秘密,此时一本很多本礼书,也不足以令人惊奇。

    真正让张良忍不住心中一惊的是,便是翻开书籍的第一眼,看到了一行字。

    “天下之礼,何为礼,礼非制度,不论尊卑,应是道德之标准,遵礼者方为人,为人者才受国法之保护与约束。”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就让张良整个人如被雷击的呆滞在了原地,一脸惊骇的盯着高台上稳稳坐着的嬴城。

    这句话的意义太大了,也太沉重了。

    甚至惊世骇俗!

    如果将这句话仅仅理解为字面上的意思,那就太肤浅了。

    “这什么书啊,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而且这是谁写的,看看这第一句话,什么是天下的礼仪,礼不是制度,不应该以尊卑来论,礼是道德的标准,只有遵从礼仪的人才是人,而不遵从礼仪的人不是人,不再受国法的保护和约束,这不就是胡扯吗?”

    张良旁边的几个孙氏之儒的儒生忍不住的低语,一目十行的在阅读第一页的内容,忍不住的吐槽。

    准备将这本书弃之如敝履,毫无价值。

    “哎!”闻言的张良轻声一叹,回头道:“谨言慎行吧,或许从今天开始,这天下,将儒非儒,法非法,只有秦礼,秦法,乃至于只有秦人!”

    “礼记,祭义中有言,‘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而这便是天下之礼!”

    “何为礼呢,在周礼中,便是以典章制度为礼,既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关考工记六篇。其中六篇各有叙官,即有天官冢宰中记,

    ‘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左王均邦国。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这就是周礼,制度之礼,以地位的高低依序制定礼仪,并命令其中的职权内容。”

    “而现在,礼非制度,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便是否定周礼,不再以制度为礼仪的标准。”

    “而我儒家的礼仪,则以君臣父子长幼尊卑为礼,不论尊卑,便是不再以尊卑为礼仪的标准。”

    听到张良的解释,周围的儒生不由一阵惊恐。

    “这怎么可以,否定周礼,否定儒礼,天下可敢称礼?”

    真正明白之后,众多儒生都是心中发毛。

    张良压住了众人的疑惑,摇头道:“什么是礼的标准,道德!”

    “道德之意,最早可追朔至老子所着道德经一书,‘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后荀子才在‘劝学’篇中连用二字,‘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才有道德之名。”

    “什么是人呢,‘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丢弃了学习,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中和之声的极致;《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若是解读这句话的意思,那便是!”张良顿了顿,深沉的道:“重新制定礼仪,既不以周礼为礼,也不以儒礼为礼,而是制定道德之标准的礼仪,尊为天下之礼的标准,只要学习和理解天下之礼,便为人,才能受到秦国律法的保护和约束。”

    听到张良的解释,在张良身边的众多儒生纷纷眉头紧皱,掀起了无边惊涛。

    重新制定天下之礼,这是旷古奇今之事。

    谁也没想到,秦国竟然要制定天下之礼。

    要知道,天下之礼的正统,在儒礼。

    儒家的礼仪就是继承周礼而来,而自从始皇帝一统天下,他们孙氏之儒则是将《殷礼》的天人之礼融入其中,又结合君权神授之说,这才有了中央一统为天子的概念。

    真正意义上来说,祭祀之礼源于殷,尊卑之礼源于周。

    但他们儒家继承周礼,经过历代先贤的整理和重述,这才形成了儒礼!

    但无论如何,现今天下之礼,皆以儒礼为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天下之礼。

    如今。

    这纸张成书的礼书,却在重新制定礼仪的标准。

    然而,这仅仅是其次。

    “天,地,君,亲,师!”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谦,让!”

    “忠,孝,廉,耻,勇!”

    一个又一个儒生们,两眼直勾勾的盯着上面的二十字内容。

    仿佛一瞬间灵魂受到了暴击。

    一时间,一个个盯着简简单单,通俗易懂的二十字,愣在了原地。

    人群之中的张良倒吞了一口凉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