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抱憾而归-《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3)页
    “全之(赵俱字)无需多礼,来,我为你引见一人。”
    说着,桓熙招呼索遐前来,介绍二人认识。
    索遐将接替赵俱主持单于台,桓熙此举,是让索遐在赵俱停留清水期间,多向赵俱请教,免得到了银川,不知如何开展工作。
    赵俱、索遐二人并非痴愚之辈,自然了解桓熙的良苦用心。
    当夜,二人秉烛夜谈,索遐大有收获。
    翌日,赵俱告辞离开,前往凉州接替权翼,而桓熙也起程前往陇关。
    越过陇关之后,就算入了关中,周楚、索遐带着五千弓骑向桓熙辞行,他们将向北前往西套草原。
    当初五千匈奴弓骑都被桓熙留下监视武威郡各城,因此并没有上到战场,但每人得了三匹布的苦劳,也算是欢天喜地。
    实际上,桓熙能够分兵看守仓松、揖次、扑擐、张掖、鸾鸟等五座城池,主力只带十五日之粮直扑姑臧,正是有把握能够在粮食耗尽的情况下,夺取姑臧城。
    而苻健被高王城阻拦,却无法效仿,纵使他绕过高王城,攻克蒲坂,也不敢进攻关中。
    甚至因为高王城的存在,还得分出重兵看住城内的六千精锐将士。
    高王城地势险峻,虞军只能从南面进攻,但沈劲完全可以分出部分将士,由东、西、北三面的断崖深沟缒绳而下,专门打游击,袭扰虞军粮道。
    既要派重兵看住高王城的守军,又要分出大量将士护卫粮道。
    当桓熙反攻蒲坂时,苻健还得调集重兵把守。
    也就是说,虞国必须倾注举国之力,才能守住进攻关中的跳板。
    但没有拔掉高王城这颗钉子,即使占据蒲坂,苻健也不敢真的以它为跳板,深入关中。
    那么,以倾国之力守卫的蒲坂,对于虞国来说,又能有什么价值。
    这也是高欢不惜赌上国运,也要死磕玉璧的原因。
    桓熙与苻健,谁占据了高王城,谁就能够取得战略主动。
    只要高王城还在,虞国就不可能经由蒲坂入关。
    绕过高王城,占据蒲坂,对于苻健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况且有邓羌的两万州郡兵以及蒲坂当地的数千州郡兵在,苻健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攻取蒲坂。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初七。
    汾南高垣,高王城下。
    攻城部队留下数百具尸体,匆匆退了回来。
    虞军已经接连三天对高王城发起了如潮水般的攻势,甚至苻健亲自督战,但是收效微乎其微,反倒伤亡了数千将士。
    苻健清楚,不能再怎样下去了,否则,只怕桓熙都已经回师长安,自己还得被耗在高王城下。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苻健的谋臣薛赞进言道:
    “高王城附近土质松软,臣以为,能否采用穴攻之法。”
    所谓穴攻,也就是挖掘地道,目的无非两种,一种是通过地道入城,另一种则是破坏墙体。
    高贵名门的袁绍,显然就是挖地道的行家。
    官渡之战,他曾试图挖出一条地道,深入曹军大营,这便是第一种穴攻。
    但想要通过地道入城,在城中守备充足的情况下,显然不现实。
    毕竟地道挖得小了,守军只要守住洞口,地道里的士兵只能挨个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