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诸葛亮唇枪舌战,口绽莲花;却句句话语,都犹如锋利匕首,一刀又一刀的扎在了李牧的心头之上。 直扎的李牧满腹怒火,瞬间偃旗息鼓,哑口无言! 是啊! 这次叛乱的罪魁祸首,乃是赵氏宗亲。 而关内侯赵驷,虽然年迈,却也是宗亲之首,大王之伯,先王之兄。其不仅地位极高,而且身份敏感,还享有一定的免死大权。 一般罪行,想要将其斩杀,几乎不可能! 当然,赵旭若真的想要杀他,也仅仅只是一句话的事。毕竟,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那样一来,赵旭势必会被有心之人扣上无情无义、不忠不孝的帽子了! “李将军,我知道你一心为国。但,单凭一腔忠心,救不了赵国江山,更保不住赵国的黎民!” 诸葛亮放缓了声音,柔和了起来,继续说道:“而我们身为臣子的,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护国爱民,就将大王陷入不仁不义的脏名之中!” “可...” 听到此话,李牧欲言又止;可话到嘴边,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叹息一声,说道:“那可是数十万条生命啊,都是我赵国的子民啊;就为了保住大王的名誉,就要这么白白送死吗?” “这一点,其实李将军错怪大王了;此乃孔明之过,非大王之错也!” 诸葛亮也叹息一声,解释道:“是我疏忽了赵元,没想到此人竟如此的丧心病狂,丝毫没有人性的那般虐杀雷鸣将军!” “孔明若早知如此,绝对会让雨总督提前将其除掉;那样,也就不会害的雷鸣将军惨死了。” “孔明,对不起雷鸣将军一家啊!” 话到此处,诸葛亮竟流起泪来,神情悲痛万分。 看到这一幕,李牧也是心头一酸,竟跟着难受起来;他想要安慰诸葛亮,可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诸葛亮痛哭片刻,才缓缓停下。 “但,叛军这次做的,的确是过分了;丧尽天良不说,还严重威慑到了赵将之心,也震慑了赵军将士的战意、士气;更是,动摇了大王的王威!” 诸葛亮一边擦眼泪,一边解释道:“若是大王依旧宽宏大量,选择宽恕;势必会令无数忠将伤心,让他们对叛军胆寒,心生忌惮。” “这样不仅会令那些怀有异心之人,更加猖獗,更加肆无忌惮;更会令大王的威严扫地,寒了一众将士的心。” “届时,君无威严,将不敢忠;赵国,又岂能长存?!” “所以,为了赵国的将士,日后免遭折磨;也为了赵国子民,日后免遭涂炭;更为了,赵国的百年基业。这个威,这个凶,这场杀戮,大王是必须要立的!” “也只有如此,才能安抚忠将之心,才能鼓舞将士士气;才能,真正的震慑住那些怀有异心之辈!” “杀一儆百,令任何怀有异心之人,以后想要叛变作乱的时候,都不得不想到赵驷,及其叛军的下场,进而忌惮三分!” 此话一出,李牧顿时一滞,抬头凝视孔明;眼中,充满了浓浓的震撼。 原来... 原来这之中,还涉及如此之广,涉及如此严重啊! 我真的,误会大王了? 不知道为什么,李牧心中莫名一痛。 “你的顾虑,我能理解;相信大王,也能理解!” 诸葛亮顿了顿,继续说道:“但长痛不如短痛!一时的宽恕,固然能暂保赵国安稳;但,却绝不会令那些怀有异心的人畏惧、退缩、收敛,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野心。” “然,一时之狠心,却能换取赵国崛起,万年稳定。” “若是换做李将军,又该如何抉择?” “这...” 李牧瞬间语塞,发现自己无言以对。 而且,心中郁怒,荡然无存;有的,只是深深的愧疚,与懊悔。 “其实,你以为大王想要如此做吗?不,他也舍不得,可他不得不这么做啊。” 诸葛亮徐徐说道:“大王,为了整个赵国,背负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了啊!” 噗通! 话音未落,李牧再也坚持不住,突然起身朝着窗外跪下,嚎啕痛哭。 “大王,李牧愧对王恩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