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根据府衙计划,在十五天内耕种完。” “先种麦,雍城主种麦,有一千石麦种。” “三百石秧苗,五百石粟米,一百石黍。” “总计一千九百石粮种,本来这些都是雍城里自备的,不过今年县衙给了一千三百石的粮种,又用粮价将各家备好的一千三百石粮种回购了回去。” 说着,赢才似乎也注意到了嬴城所思,不由的叹了道:“出现劳力过剩的问题是必然存在的,而且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除非耕牛的数量提升上来,至少单独整个雍城里要拥有一百头耕牛,才不至于出现现在这样用人力拉种的情况。” “以前也有,但比较少,因为家家户户的租用……嗯,关内侯府的耕牛,今天租借这,明天租借哪,借着借着就种完了。” “但现在,耕牛就这么多,要集体大家就一起劳作,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现在的这种情况,用人力拉。” 赢才说罢,变不再多做解释。 有些事情的好坏是说不清楚的。 站在县衙的角度上,的确,春耕一个月的时间内,存在着大量劳动力闲置的情况,很多人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还没有耕牛,只能人力拉种。 但是在集体化耕作之中,就如同现在人力拉耕和耕牛耕种两种情况,这是一定存在劳力不公情况的。 不过。 大家都充着免田赋来的。 就冲着这份免田赋,再加上那一千三百石粮种,便没有人说怨声载道的区别不公了。 “雍城里这里的田地相对来说集中,大规模的耕种还行,不过必须得注意轮换耕种,不能以压榨的方式驱使劳力,你得注意这个问题。” 嬴城点了点头,并没有大发爱心的上前阻止那些以靠人力耕种的行为。 滥发爱心是需要用对地方的。 这个时候发爱心,严格贯彻牲口种田的制度,是不可能种完的。 再说了。 相对来说。 不管是集体化还是私有化耕田,都存在耕牛不足的问题。 一头耕牛的价值太贵了。 虽然一直以来朝廷都在养殖耕牛,但一头耕牛成年需要三年,能薅着用的也就五年,之后耕牛就不行了,有些耕牛能活二三十年,但就跟人老了之后干不动重活的一样。 黄金时期也就八到十年的时间,接着就要轮到被淘汰的命运。 要知道。 一旦开始春耕,一头牛几乎每天都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天劳动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要持续一个月之久。 也就是说从早晨五六点开始,到晚上的七八点,连续一个月不会休息一天。 再加上天下太大,始皇帝二十七年的时候,往济北调动了近二十万头耕牛开发济北平原,这才有了济北产粮区的形成。 咸阳的情况就这么个情况了。 不用人力拉根本不可能完成春耕。 只能说。 大力发展畜牧业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解决办法。 至于现在。 “下官明白!”赢才郑重的点头。 嬴城没有再问询,而是骑上战马行走在乡里中的小道上,开始四处乱转。 主要是巡查春耕的问题。 并不是说要让他发现什么问题,而是要引起各个官员的重视。 只有官员重视某个问题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农耕的进步。 在这个时刻。 哪个县府的县丞要是坐在府衙里面喝大酒,他保证拔其一层皮出来。 决不轻饶。 在秦国可没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 平地棱的事情也很重要。 因为私有化田地的情况,每户田地的情况基本上都是散块的田地,同一平面上半部为水渠,水渠下面是一两亩的田地,田地与田地之间用四五尺宽,四五尺高的地棱隔开,各自认自家的田地。 而上下地之间,则是围绕着一整个平面水渠,水渠绕到尽头再折返回来,在下一个地棱处回流过来,往返反复,形成了一大片的田亩。 而现在平整的,主要就是一个平面内的田地,然后在最下方修建一丈多高的地棱。 这自然是为耕种之后的浇水做准备。 在这方面,甚至不需要朝廷明令去修建。 只要是种田百姓都知道及时的处理地棱的问题,而在一个田地之中,上有进水口能及时断水,下有出水口及时泄洪,堤坝后背的土不能取,在修建堤坝的时候需要往土棱土里面种一些唆草,唆草根系发达可以有效的加固地棱,这些对常年耕作的百姓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 再者! 这可不是在高耸的荒山上开田,需要弄成阶梯状。 这里是关中平原的边角,有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处在一个平面上的土地。 自古以来! 百姓选择住址和耕地的时候,都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水二山! 第(2/3)页